脊肌萎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家分晋之后,实力强大的它沿用了晋的 [复制链接]

1#

春秋四大国之一的晋国,在春秋末期,它的领土控天下之脊,依山带河,面积地包含有河东之地、河西之地、上洛之地、太原之地、三川地区以及代地等几个版块,地跨今天的山西、河北大部,疆域广大。

赵、魏、韩三家合力击败智伯瑶后,瓜分完了智氏的领土,基本掌握了晋国的全部土地。

即“三家分晋”的局面已经完成。

不过,三家的封地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乱。

为了方便管理,他们不断交换土地,尽量让各自的领土连成一片。

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资源整合,最终形成三个诸侯国。

这其中的魏国占据了全部河东之地、半个河西之地,以及上洛之地、东郡一部。

赵国则占据了太原之地、代地及邯郸附近。

韩国只占有三川之地以及上*地区。

原本,晋国的核心区域在河东郡。

河东郡既已归属于魏国,即魏国占据了主要产粮区和拥有了广大人口,与赵、韩两家相比,它的实力最强。

说好了三家一起分晋,而且,赵、韩两家也都不是傻子,怎么能甘心让魏氏一家吃大头呢?

这里面的渊源其实并不复杂。

首先,韩氏的出身是没法和魏、赵两家相比的。

魏氏的第一代卿士魏犨和赵氏的第一代卿士赵衰,都是晋文公的功臣,跟随晋文公流亡,风霜江湖,吃尽了苦头。

他们两个,陪伴了晋文公一生。

韩氏的第一代卿士韩厥,却是赵氏第二代卿士赵盾的一个家臣。

赵盾是晋文公以来,晋国的第一个权臣。

他是晋国的实际话事人,曾经以卿士的身份与诸侯会盟,也曾经以卿士的身份安排六卿——诺,他的家臣韩厥、臾骈擢就被他拔入了卿士的行列。

老实说,赵盾在世之时,赵氏家族的权势张天,以实力论,赵盾如果要取晋君之位而代之,那是轻而易举的。

只不过,在春秋时期的大环境下,谁也没这么玩过,赵盾自然也不敢造次。

要不然,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就不是“三家分晋”,而是“赵氏代晋”了。

话又说回来,赵衰、赵盾父子两代人虽然嚣张跋扈,赵盾之子赵朔死后,却出现了所谓的“赵氏孤儿”惨案,赵氏家族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

另外,“三家分晋”前夕,赵氏拒不肯交纳土地,遭到了智、魏、韩三家围攻,实力被严重削弱。

赵氏在最危险的时候,只剩下晋阳一座孤城苦苦支撑,最终依靠魏、韩的反水才死里逃生,活了过来。

但是,智伯瑶死后,按照以前晋文公定下的正卿轮流坐庄的原则,先是赵家的当家人赵襄子赵无恤坐庄,当了中*将,成了正卿。赵襄子赵无恤就借这个机会斩获了大部分土地,达到了自己的预期值。

赵襄子赵无恤之后,轮到了魏氏的当家人魏斯坐庄。

魏斯此人性情豪放,做事大开大合。

他老实不客气地占领了晋国核心的位置河东地区,使得魏国的人口和面积都在赵、韩之上。

当然喽,韩氏也不是傻乎乎地等待别人分配,他们也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占据了三川郡和上*郡,把领土连成了一片,北有太行,南有*河,面积虽小,却也依山带河,尽得晋国地缘精髓,最像一个国家,它的开局也很好。

但是,话又说回来。

魏斯机关算尽,其虽然谋划到了河东地区,占据了远大于另外两家的领土面积,但其领土面积却被太行山切分为了两块。

西边的一块与秦国交织在了一起,在将来的发展中势不可免地要与秦国展开拉锯式的争夺战。

而且,国都安邑在西部,即*治和经济的重心在西部。

这么一来,对东部地区的管理未免有些力不从心。

而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相比,其地处中原,可以南攻楚国,东略齐国,发展前景要好得多。

似乎,赵国所面临的这种困境与魏国相似。

赵国也被太行山分割为东西两块。但是,赵国东部的领土面积比较大,而且,它的国土与秦国并不接壤,只要其下定决心将国都东迁,形势就会大为改观。

实际上,赵国后来就抱定了放弃太行山以西地区的决心,迁都到了中牟和邯郸,不断向东发展,成为了庞然强国。

魏国呢,后来也迁都到了东部的大梁,但东部领土偏小,兵员不足,既然难于向东、向南发展,又难于兼顾对西边秦国的防御,情形相当窘迫。

不管如何,魏斯作为魏国的开国君主,他所能做的,就是困则思变,变则图强,先把国家的基础做强做大,打破封锁,一代人办一代人的事,以后的事,交给后人去办理。

他先是巩固好自己在东面的几块飞地,然后重用李悝实行变法,改革弊*;起用吴起为将,攻掠秦国的西河防区。

要老覃说,魏斯这两件事都干得非常漂亮。

李悝实行变法,使魏国的经济实力大增,国富民强。

吴起攻秦,使魏国完全占据了西河地区。

魏斯也因此在西河地区设置了上郡,将秦国压迫在洛水以西,牢牢控制住了秦国同中原的交流,自己独擅关东之利。

韩、赵、魏三家正式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的时间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年。

这时候的魏斯,俨然已是中原的一代霸主了。

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晋国虽然已经被瓜分,但晋国的宗室还居住在绛都、晋国的宗庙还设在曲沃,而这两个地方都在魏国的河东郡。

这样,魏国在立国之初,魏斯所定的国号并不是“魏”,而是“晋”。

只不过,由于魏国的发迹地在魏邑,人们都称之为“魏”;后来又因其迁都大梁,改称其为“梁”。

这情形,有点像刘备明明取国号“汉”却被人们称呼为“蜀”有些类似。

《韩非子·说林上》中有这样一条记载:“鲁季孙新弑其君,吴起仕焉。或谓曰:‘夫死者,始死而血,已血而衄,已衄而灰,已灰而土。及其土也,无可为者矣。今季孙乃始血,其毋乃未可知也。’吴起因去之晋。”

这条记载说的是:鲁季孙刚刚弑杀了鲁国国君,吴起就到他的手下做官。有识之士秘密劝告他说:“一个人被杀将要死了,是先流血;血流完了,肌肉就会萎缩;肌肉萎缩了,就会慢慢化为灰;这灰以后会化为土;人既然已经化为了土,就没有什么作为了。现在的季孙开始流血了,他的结果你应该知道。”吴起听了,转往晋国去了。

吴起所去的晋国并不是真的晋国,而是魏斯的魏国。

一句话,魏国的国号,其实是“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