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肌萎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维持平衡的前提人体重心线通过哪里 [复制链接]

1#

在很多和动物相关的童话故事或短视频中,人被调侃为“两脚兽”,这当然是因为人类的直立行走。而为了让人类直立,继而行走,并走得越来越稳,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形成了目前我们看到的样子。

我们的站姿受年龄、职业、娱乐、社会文化、情绪、病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是恒定不变的,就是必须以维持平衡为前提。而要稳定地平衡,我们需要先了解人体重心线是如何通过人体的?

一、人体重心线

如果我们用绳子系在一把凳子的不同部位,然后把凳子悬吊起来,我们会发现,不管我们系的是哪个部位,绳子的方向永远会指向凳子的重心,平衡后,绳子各对称方向上两侧的质量都是相等的。同理,人体站立时,也是有重心和重心线的,区别在于,人体可以靠自身的运动杠杆,自主地维持平衡,即把偏离的重心和重心线拉回来。

正常人体站立位时,矢状面重心线从上向下经过:耳垂、肩峰、股骨大转子、髌骨后方、外踝前方。当然,地面反作用力矢量也与重心线保持一致,但方向相反。

二、维持站立姿势过程中的肌肉活动

下肢的髋、膝和踝关节离上述重心线仅有几厘米的距离,所以人体站立位是非常“节能”的,我们不需要太大的肌肉做功,就能保持相对长时间的站立位姿势。

尽管如此,在重心线和关节中心点的不一致的情况下,要维持平衡的站立姿态,关节一侧肌肉还是需要克服各环节处更多重力的,即牵拉各关节屈-伸的肌肉力量比例还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踝关节跖屈肌(小腿三头肌等)、膝关节伸肌(股四头肌)、髋关节伸肌(臀大肌等)和躯干伸肌(竖脊肌)需要更多地参与收缩做功,以维持站姿平衡。这也是上述相关肌肉在相应关节处,较对侧肌肉更为发达的原因所在。

三、支撑身体站姿的不同策略

①踝策略:身体向前方倾斜时,身体后方的肌肉,包括踝关节跖屈肌、膝关节屈肌、髋关节伸肌和躯干伸肌依次收缩进行制动,并把身体拉回到重心线。反之,身体后倾时,身体前方的肌肉会收缩并进行制动。

该方式没有改变站立姿势,而是通过移动地面反作用力的矢量和作用点来实现的。这也很好地解释了老年人伸髋和伸躯干肌肉力量不足,而容易向前跌倒的现象,所以现实中很多老人拄拐杖以更好维持平衡。

②迈步策略:利用向前或向后迈出一步的姿势以保持身体平衡的策略,这主要是通过改变姿势,以适应新的重心位置改变来实现的。

站立姿势本身是人体肌肉的一种典型远固定工作方式,而力从地起,因此,踝策略支撑身体理论广受认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