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佳白癜风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应很多朋友要求,说单个条纹不连贯,不懂,现正式改版。欢迎大家支持。
井荥输原经合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脘,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十二原穴歌
胆出丘墟肝太冲,小肠腕骨是原中;心出神门原内过,戊胃冲阳气可通;
脾出太白肠合谷,肺原本是太渊同;膀胱京骨阳池焦,肾出太溪包大陵。
十五络穴歌
肺经列缺胃丰隆,通里心经肾大钟;支正小肠大偏历,内关包肝蠡沟封
飞扬膀胱三焦外,胆是光明别络崇;督脉长强任尾翳,公孙脾络大包同。
募穴歌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胃中脘兮脾章门,包膻三焦石门穴
八会穴歌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杼血膈俞,气膻中兮脉太渊
郄穴歌
郄犹孔隙义,本是气血集,病症反应点,临床能救急,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逼,胃经是梁丘,脾主地机宜,小肠养老名,心须取阴郄,膀胱求金门,肾向水泉觅,心包郄门寻,三焦会宗居,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立,阳蹻走跗阳,阴蹻交信必,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取。
八脉交会穴歌
公孙冲脉心胸胃,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隔喉咙。
针灸学歌诀(二)
1.十四经分寸歌
肺经
LU十一是肺经,起于中府少商停,胸肺疾患咳嗽喘,咯血发热咽喉痛,
中府云门下一寸,云门锁骨下窝寻,二穴相差隔一肋,距胸中线六寸平,
天府腋下三寸取,侠白府下一寸擒,尺泽肘中肌腱处,孔最腕上七寸凭,
列缺交叉食指尽,经渠一寸突脉中,太渊纹上动脉动,鱼际大鱼骨边中,
少商指甲根外角,去指甲角艽叶明。
大肠经
LI二十手大肠,起于商阳止迎香,头面眼鼻口齿喉,皮肤神热与胃肠,
商阳食指外侧取,二间握拳节前方,三间握拳节后取,合谷虎口岐骨当,
阳溪腕上两筋陷,偏历腕上三寸良,温溜腕后上五寸,池下四寸下廉乡,
池下三寸上廉穴,三里池下二寸长,曲池尺泽髁中央,肘髎肱骨外廉旁,
池上三寸寻五里,臂臑三角肌下方,肩髑肩峰举臂取,巨骨肩尖骨陷当,
天鼎扶突下一寸,扶突肌中结喉旁,禾髎孔外平水沟,鼻旁唇沟取迎香。
胃经
ST四五是胃经,起于承泣厉兑停,胃肠血病与神志,头面热病皮肤病,承泣下眶边缘上,四白穴在眶下孔,巨髎鼻旁直瞳子,地仓吻旁四分灵,大迎颌前寸三陷,颊车咬肌高处迎,下关张口骨支起,头维四五旁神庭,人迎结喉旁动脉,水突人迎气舍中,肌间气舍平天突,缺盆锁骨上窝中,气户锁下一肋上,相去中线四寸平,库房屋翳膺窗接,都隔一肋乳中停,乳根乳下一肋处,胸部诸穴要记清,不容巨阙旁二寸,其下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脐旁二寸平,外陵大巨水道穴,归来气冲曲骨邻,髀关髂下平会阴,伏兔膝上六寸中,阴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呈,膝外下陷是犊鼻,膝下三寸三里迎,膝下六寸上巨虚,膝下八寸条口行,再下一寸下巨虚,条外一指是丰隆,解溪跗上系鞋处,冲阳跗上动脉凭,陷谷跖趾关节后,次中指缝寻内庭,厉兑次指外甲角,四十五穴要记清。
脾经
ST二一是脾经,起于隐白大包终,脾胃肠腹泌尿好,五脏生殖血舌病,隐白大趾内甲角,大都节前陷中寻,太自节后白肉际,基底前下是公孙,商丘内踝前下找,踝上三寸三阴交,踝上六寸漏谷是,陵下三寸地机朝,膝内辅下阴陵泉,血海股内肌头间,冲上斜七是府舍,腹结大横下寸三,脐旁四寸大横穴,腹哀建里四寸旁,中庭旁六食窦全,天溪胸乡周荣上,四肋三肋二肋间,大包腋下方六寸,腋中线上六肋间。
心经
HT九穴是心经,起于极泉止少冲,神志血病痛痒疮,烦热悸汗皆可用,极泉腋窝动脉牵,青灵肘上三寸觅,少海骨髁纹头间,灵道掌后一寸半,通里掌后一寸间,阴郄五分在掌后,神门腕横纹上取,少府握拳小指尖,少冲小指外甲角。
小肠经
SI十九手小肠,少泽听宫起止详,头项耳目热神志,痒疮痈肿液病良,少泽小指内甲角,前谷泽后节前方,后溪握拳节后取,腕骨腕前骨陷当,阳谷三角骨后取,养老转手髁空藏,支正腕后上五寸,小海二骨之中央,肩贞纹头上一寸,臑俞贞上骨下方,天宗岗下窝中取,秉风岗上窝中央,曲垣胛岗内上缘,陶道旁三外俞章,大椎旁二中俞穴,天窗扶后大筋旁,天容耳下曲颊后,颧髎颧骨下廉乡,听宫之穴归何处,耳屏中前陷中央。
足太阳膀胱经
BL六七膀胱经,起于睛明至阴终,脏腑头面筋痔腰,热病神志身后凭,内眦上外是睛明,眉头陷中攒竹取,眉冲直上旁神庭,曲差庭旁一寸半,五处直后上星平,承光通天络却穴,后行俱足寸半程,玉枕脑户旁寸三,天柱筋外发际凭,再下脊旁寸半寻,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心五督六膈俞七,九肝十胆仔细分,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十五大肠六,七八关元小肠俞,十九膀胱廿中膂,廿一椎旁白环俞,上次中下四髎穴,骶骨两旁骨陷中,尾骨之旁会阳穴,承扶臀下横纹中,殷门扶下六寸当,浮郄委阳上一寸,委阳腘窝外筋旁,委中腘窝纹中央,第二侧线再细详,以下挟脊开三寸,二三附分魄户当,四椎膏肓神堂五,六七譩譆膈关藏,第九*门阳纲十,十一意舍二胃仓,十三肓门四志室,一九胞肓廿一秩边,小腿各穴牢牢记,纹下二寸寻合阳,承筋合阳承山闻,承山zhuai下分肉藏,飞扬外踝上七寸,跗阳踝上三寸良,昆仑外踝跟腱间,
仆参跟骨外下方,踝下五分申脉穴,踝前骰陷金门乡,大骨外下寻京骨,关节之后束骨良,通谷节前陷中好,至阴小趾外甲角,六十七穴分三段,头后中外次第找。
肾经
KI二十七肾经属,起于涌泉止俞府,肝心脾肺膀胱肾,肠腹泌尿生殖喉,足心凹陷是涌泉,舟骨之下取然谷,太溪内踝跟腱间,大钟溪泉稍后主,水泉太溪下一寸,照海踝下四分处,复溜踝上二寸取,交信溜前胫骨后,踝上五寸寻筑宾,膝内两筋取阴谷,从腹中线开半寸,横骨平取曲骨沿,大赫气穴并四满,中注肓俞平脐看,商曲又凭下脘取,石关阴都通谷言,
幽门适当巨阙侧,诸穴相距一寸连,再从中线开二寸,穴穴均在肋隙间,步廊却近中庭穴,神封灵虚神藏间,彧中俞府平璇玑,都隔一肋仔细研。
心包经
PC心包手厥阴,起于天池中冲尽,心胸肺胃效皆好,诸痛痒疮亦可寻,
天池乳外旁一寸,天泉腋下二寸循,曲泽腱内横纹上,郄门去腕五寸寻,
间使腕后方三寸,内关掌后二寸停,掌后纹中大陵在,两条肌腱标准明,劳宫屈指掌心取,中指末端是中冲。
三焦经
SJ二三三焦经,起关冲止丝竹空,头侧耳目热神志,腹胀水肿遗尿癃,关冲无名指甲内,液门握拳指缝讨,中渚液门上一寸,阳池腕表有陷凹,腕上二寸取外关,支沟腕上三寸安,会宗三寸尺骨缘,三阳络在四寸间,肘下五寸寻四渎,肘上一寸天井见,肘上二寸清冷渊,消泺渊臑正中间,臑会三角肌后下,肩髎肩峰后下陷,天髎肩井曲垣问,天牖平颌肌后缘,乳突颌角取翳风,下三分之一瘛脉现,上三分之一颅息取,角孙入发平耳尖,耳门屏上切迹前,和髎耳根前指宽,丝竹空在眉梢陷。
胆经
GB四四足少阳,头侧耳目鼻喉恙,起瞳子髎止窍阴,身侧神志热妇良,
外眦五分瞳子髎,听会耳前珠陷详,上关下关上一寸,以下五穴细推商,
头维胃经连颌厌,悬颅悬厘在下方,曲鬓角孙前一指,头维曲鬓串一行,五穴间隔均相等,率谷入发寸半量,天冲率后斜五分,浮白率后一寸乡,头窍阴穴乳突上,完骨乳突后下方,本神神庭三寸旁,阳白眉上一寸量,入发五分头临泣,庭维之间取之良,目窗正营及承灵,相距寸寸寸半量,脑空池上平脑户,粗隆上缘外两旁,风池耳后发际陷,颅底筋外有陷凹,肩井大椎肩峰间,渊液腋下三寸见,辄筋腋前横一寸,日月乳下三肋现,京门十二肋骨端,带脉章下平脐看,五枢骼前上棘前,略下五分维道见,居髎骼前转子取,环跳髀枢陷中间,风市垂手中指尽,其下二寸中渎陈,阳关阳陵上三寸,小头前下阳陵泉,阳交外丘骨前后,踝上七寸丘在前,光明踝五阳辅四,悬钟三寸骨前缘,外踝前下丘墟寻,临泣四趾本节扪,侠溪穴与地五会,跖趾关节前后寻,四趾外端足窍阴,四十四穴仔细吟。
肝经
LR十四是肝经,起于大敦期门终,肠腹诸疾前阴病,五脏可治胆亦灵,大敦拇趾外甲角,行间纹端趾缝寻,太冲关节后凹陷,踝前筋内取中封,踝上五寸蠡沟穴,中都踝上七寸擒,膝关阴陵后一寸,曲泉屈膝横纹上,阴包膝上方四寸,五里气冲下三寸,阴廉气二动脉中,急脉阴旁二五分,十一肋端章门是,期门乳下二肋间。
督脉
DU督脉二八良,起长强止龈交上,脑病为主次分段,急救热病及肛肠,尾骨之端是长强,骶管裂孔取腰俞,十六阳关平髋量,命门十四三悬枢,十一椎下脊中藏,十椎中枢九筋缩,七椎之下乃至阳,六灵台五神道穴,三椎之下身柱藏,陶道一椎之下取,大椎就在一椎上,哑门入发五分处,风府一寸宛中当,粗隆上缘寻脑户,强间户上寸半量,后项再上一寸半,百会七寸顶中央,前顶囱会俱寸五,上星入发一寸量,神庭五分入发际,素髎鼻尖准头乡,水沟鼻居沟上取,兑端唇上尖端藏,龈交系带齿龈交,经行背头居中行。
任脉
RN任脉二四呈,起于会阴承浆停,强壮为主次分段,泌尿生殖作用宏。会阴两阴中间取,曲骨耻骨联合从,中极关元石门穴,每穴相距一寸均,气海脐下一寸半,脐下一寸阴交明,肚脐中央名神阙,脐上诸穴一寸匀,水分下脘与建里,中脘上脘巨阙行,鸠尾岐骨下一寸,中庭胸剑联合中,膻中正在两乳间,玉堂紫宫华盖重,再上一肋璇玑穴,胸骨上缘天突通,廉泉颌下结喉上,承浆唇下宛宛中。
2.五输穴歌肺少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穴相连。大肠商阳与二间,三间阳溪曲池牵。
胃经厉兑内庭随,陷谷解溪足三里。脾经隐白大都连,太白商丘阴陵泉。
心经少冲少府邻,神门灵道少海寻。小肠少泽前谷溪,阳谷为经小海依。
膀胱至阴通谷从,束骨昆仑与委中。肾经涌泉然谷宜,太溪复溜阴谷毕。
心包中冲劳宫乐,大陵间使连曲泽。三焦关冲与液门,中渚支沟天井匀。
胆经窍阴侠溪行,临泣阳辅与阳陵。肝经大敦与行间,太冲中封与曲泉。
3.十二原穴十五络穴歌
肺原太渊络列缺,大肠合谷偏历穴。胃经冲阳络丰隆,脾原太自公孙也。
心原神门络通里,小肠腕骨支正别。膀胱京骨络飞扬,肾经太溪大钟歇。
心包大陵络内关,三焦阳池外关且。胆原丘墟光明络,肝原太冲蠡沟穴。
督脉长强任鸠尾,脾之大络大包确。
4.十六郄穴歌
郄是孔隙义,气血深藏聚。病症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居。阳跷走跗阳,阴跷交信毕。
肺郄孔最大温溜,脾郄地机胃梁丘。心郄阴郄小养老,胆郄外丘肝中都。
心包郄门焦会宗,胱金门肾水泉求。
5.十二经募穴歌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胃中脘穴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膻中气会何经募,心主包络厥阴也。
6.八会穴歌
脏会章门腑中脘,髓筋绝骨阳陵泉。骨会大杼血膈俞,气会膻中脉太渊。
7.八法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眦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8.八法交会歌
内关相应是公孙,外关临泣总相同。列缺交经通照海,后溪申脉亦相从。
9.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酸痛取阿是,胸胁内关谋。
10.孙思邈《十三*穴歌》
思邈治癫狂,十三腧穴详。一针人中穴,二针取少商。
三针为隐白,四针大陵岗。五针申脉穴,六刺风府详。
七针颊车穴,八针是承浆。九刺劳宫穴,十刺上星堂。
十一取会阴,十二曲池良。十三舌下缝,用之自平康。
11.行针指要歌
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或针水,水分挟脐上边取。
或针结,针着大肠二间穴。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
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翻胃吐食一般医,针中有妙少人知。
12.马丹阳十二穴歌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
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
13.杂症奇穴主治歌
横逆难产灸奇穴,妇人右脚小趾尖。炷如小麦灸三壮,下火立产效通仙。
子户能刺衣不下,更治子死在腹中。穴在关元右二寸,下针一寸立时生。
精宫十四椎之下,各开三寸是其乡。左右二穴灸七壮,夜梦遗精效非常。
十二椎下痞根穴,各开三寸另五分。二穴左右灸七壮,难消痞块可除根。
肘尖端处是奇穴,男女瘰疠堪灸也。左患灸右右灸左,并灸风池效更捷。
疝所偏坠灸为先,量口两角折三尖。一尖向上对脐中,两尖下垂是穴边。
翻胃上下灸奇穴,上在乳下一寸也。下在内踝之下取,三指稍斜向前者。
肠风诸痔灸最良,一四椎下奇穴乡。各开一寸宜多灸,年深久痔效非常。
赘疣诸痣灸奇穴,更灸紫白二癜风。手之左右中指节,屈节尖上宛宛中。
瘰疠隔蒜灸法宜,先从后发核灸起。灸至初发母核止,多著艾火效无比。
蛇蝎蜈蚣蜘蛛伤,即时疼痛最难当。急从伤处隔蒜灸,五六十壮效非常。
14.八脉交会八穴主治歌
冲脉-公孙
九种心痛涎闷,结胸翻胃难停。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痰膈病。
脐痛腹疼胁胀,肠风疟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阴维脉-内关
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撑。
妇女胁疼心痛,结胸里急难当。伤寒不解结胸膛,疟疾内关独当。
督脉-后溪
手中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癫痫,头痛眼肿泪涟涟,腿膝腰背痛遍。
项强伤寒不解,牙痛腮肿喉咽。手麻足麻破伤牵,盗汗后溪先砭。
阳qiao-申脉
腰背屈强腿痛,恶风自汗头痛。雷头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挛臂冷。
吹乳耳聋鼻衄,癫痫肢节烦憎。遍身肿满汗头淋,申脉先针有应。
带脉—临泣
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热拘挛。头风痛肿项腮连,眼肿赤疼头旋。
齿痛耳聋咽肿,扶风搔痒筋牵。腿疼胁胀肋肢偏,临泣针时有验。
阳维脉—外关
肢节疼痛膝冷,四肢不遂头风。背胯内外骨筋攻,头项眉棱皆痛。
手足热麻盗汗,破伤眼肿睛红。伤寒自汗表烘烘,独会外关为重。
任脉-列缺
痔疟便肿泄利,唾红溺血咳痰。牙痛喉肿小便难,心胸腹疼噎咽。
产后发强不语,腰痛血疾脐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痛多散。
阴跷脉-照海
喉寒小便淋涩,膀胱气痛肠鸣。食*酒积腹脐并,呕泻翻胃便紧。
15.十二经循行交接歌
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乡。
16.十二经循行方向歌
手三阴经胸走手,手三阳经手走头。足三阴经足腹胸,足三阳经头走足。
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是针灸于辩证循经外,按时取穴之一种操作规程方法。它的含义,就是说人身之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针灸大成》徐氏有“刚柔相配,阴阳结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之说。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即经所谓刺实者刺其来。补者随其去,即经所谓刺虚者刺其去,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去随而济之,按照这个原则取穴,以取其更好的疗效,这就叫子午流注法。
何谓开穴?
有人以为开穴的原因是因为营气和卫气恰在同一点上相遇,这一点上的穴就开了,这是大谬。要知道营卫之气在人体各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内经说:“营卫之气一日夜分别运行都是五十周,周而复始,共行八百一十丈”而且每天如此,这样一算,岂不是每天营卫之气都有碰头的机会了么?再仔细一算它们碰头的机会在一天中有五十次之多;一天二十四小时,五十除於二十四得二,那就是营卫之气在同一点相遇有两次,如此说来,不是每天同一经穴要有两次开穴,而且天天都一样麼这种理论如何站得住脚其实他是把“开”字误解做“开放”的意思,以为经穴开放,所以治病有效,所以才有这种理论。其实开字是宣通的意思,就是经气在这时居於该穴,和该穴有关的身体各部病邪,都可藉针灸补泻的作用宣通气血(人身的疾病,归纳起来都是由气血偏胜偏衰和积滞不通所致,)所以开穴时取此穴治病,效果最好(内经中有守时待气之说,就是这个理论的根据)人体脏腑经脉,六十六个经穴(五行穴)都配合阴阳五行,时、日天干也配合阴阳五行.因为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天地之气和人体之气是相应的,所以营卫之气在人体经脉中就有盛衰不同的时候,而五行又有生尅的关系,相生,同气才能相应而合;相尅,异气就不能相应而合。所以十二经的天干逢到日的天干相同时,同气相应,这条经上的穴,只要穴的五行和时的五行相应,经气旺盛,这穴就开了。但是为什麼用天干而不用地支呢?因为天之气以阴阳五行生化万物,针灸治病完全是根据气化原理来的,所以前贤探究出经气与天气相应的道理,而发明了子午流注针法。
它是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血周流的情况相配合的。在《灵枢·经脉》篇、《营气》篇,以及《难经·一难》、《二十三难》都有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本输》篇,记载井荥俞很详明,惟于井荥俞配属五行,仅有阴井木、阳井金,其余均无配属。《难经·六十四难》对井荥俞配属五行和十干运用,才有进一步的说明。《灵枢·卫气行》篇云:“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灵枢·五乱》篇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谓“得天时而调之”。《甲乙经》说:“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阳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阳分而刺之。病在于阴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阴分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除”。凡此皆与子午流注有密切之关系。南唐·何若愚著《流注指微赋》,将子午流注的应用和方法,作了概括的说明,元·窦汉卿著《标幽赋》,内有“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开阖,论其五行五脏查时日之旺衰”,由此可见子午流注到了元代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它如明代的《针灸节要》、《医学入门》、《针灸大成》等书皆有论述。而《针灸大全》徐凤氏又推而广之著“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诀”,学者多为习诵以便应用。可知子午流注法由来已久,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所注重的一种高级的针灸疗法。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十,经有十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已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余两经,三焦、包络也。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此二经虽寄于壬癸,亦分派于十干,每经之中,有井、荥、俞、经、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阴井木而阳井金,阴荥火而阳荥水,阴俞土而阳俞木,阴经金而阳经火,阴合水而阳合土。经中有返本还元者,乃十二经出入之门也。阳经有原,遇俞穴并过之,阴经无原,以俞穴即代之。是以甲出丘墟,乙太冲之例。又按《千金》云:六阴经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己公孙,辛列缺,癸水泉,包络内关是也。故阳日气先行,而血后随也。阴日血先行,而气后随也。得时为之开,失时为之阖,阳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见者气纳于三焦;阴干注脏,乙、丁、己、辛癸而重见者,血纳包络。如甲日甲戌时,以开胆井,至戊寅时正当胃俞,而又并过胆原,重见甲申时,气纳三焦,荥穴属水,甲属木,是以水生木,谓甲合还元化本。又如乙日乙酉时,以开肝井,至己丑时当脾之俞,并过肝原,重见乙未时,血纳包络荥穴属火,乙属木,是以木生火也。余仿此。俱以子午相生,阴阳相济也。阳日无阴时,阴日无阳时,故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也。何谓甲与己合?曰:中央戊己属土,畏东方甲乙之木所克,戊乃阳为兄,己属阴为妹,戊兄遂将己妹,嫁与木家,与甲为妻,庶得阴阳和合,而不相伤,所以甲与己合。余皆然。子午之法,尽于此矣。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
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寻,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己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
癸已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火穴荥。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
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祛*,壬寅经火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
丙午时受三焦木,中渚之中仔细详。丁日未时心少冲,己酉大都脾土逢,
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水通,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已包络大陵中。
戊日午时历兑先,庚申荥穴二间迁,壬戌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原,
甲子胆经阳辅是,丙寅小海穴安然,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穴支沟刺必痊。
己日巳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鱼际取,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
丁丑时合少海心,己卯间使包络止。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
甲申临泣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归,丙戌小肠阳谷火,戊子时居三里宜,
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
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己亥脾合阴陵泉,辛丑曲泽包络准。
壬日寅时起至阴,甲辰胆脉侠溪荥,丙午小肠后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寻,
三焦寄有阳池穴,返本还原似嫡亲。戊申时注解溪胃,大肠庚戌曲池真,
壬子气纳三焦寄,井穴关冲一片金,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恩义深。
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丁卯俞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溪原,
包络大陵原并过,己巳商丘内踝边,辛未肺经合尺泽,癸酉中冲包络连,
子午截时安定穴,留传后学莫忘言。
下边是白话文解释: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1.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
9.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以上是子午流注的基本概况,作为知识了解可以,死用则不行。任何知识用死了都是"所知障"。读者可按12条经脉在12个时辰中兴衰的规律,逐渐探索适合于自身的保健方法。中医古籍《*帝内经*灵枢》:“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中医学的宇宙观着重天、地、人合一。人体的健康,受气节变化、地理环境、以致时间运转的影响。每日的十二时辰(每两小时为一时辰)与人体的十二条经脉息息相关,而经脉又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配。
三者的关系如下:
时间
时辰
经络/脏腑
23:00-1:00
子时
胆(要上床睡觉)
1:00-3:00
丑时
肝
3:00-5:00
寅时
肺
5:00-7:00
卯时
大肠(起床要喝水)
7:00-9:00
辰时
胃(要吃早餐)
9:00-11:00
巳时
脾(每小时慢饮一次水)
11:00-13:00
午时
心(开心.快乐)
13:00-15:00
未时
小肠
15:00-17:00
申时
膀胱
17:00-19:00
酉时
肾
19:00-21:00
戌时
心包(适宜散步)
21:00-23:00
亥时
三焦
根据「子午流注」的定律,如果经常在某时辰感到某脏腑不适,可能是该脏腑受病邪入侵,或较虚弱所致。不过,由於脏腑互相影响,问题可能出於其他脏腑。
举例说明
病症:头痛、目赤、失眠、脾胃不适、消化不良
问题:工作、应酬繁忙,经常半夜两、叁点才睡
解释:晚上十一时至凌晨叁时行的是胆经及肝经。若该段时间不休息,肝火便会上升,以致头痛充血、感到不适。同时由於肝气上升,影响脾胃,因而感到胃痛。`
以阴阳五行来解释,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因此肝若不适,胃脾亦有问题
[辰时]
七点至九点纳谷。由胃纳藏,胃病者虚病发辰,实病发巳纳造职官。五味乃五谷之气,居中能纳藏万物。万物纳中性百出,生精化气日月复。五行土位养青苗,克水杨尘受木欺。后天之母纳百川,相连五湖和四海。七九开经辰味纳,胃藏脾磨生十化。主肉生魄形体壮,或虚或实有损伤,热灼人津肌肉薄,寒凝血气肉厚丰。胃虚肠脱生泻泄,腹胀食满闭槽门,脾胃同虚中气散,抗体免疫不相安。位处中宫旁生邪,恶逆吐酸性绵绵脾性生妄胃时忧七色病*四散游,喜湿恶燥顺降逆浮。
[巳时]
九点至十一点,脾生磨造,虚病发巳,实病发午。脾气宜升不宜降,主阳发,喜燥恶湿;胃气宜降不宜升,主阴静,喜湿恶燥。性忧顽过,肉厚乃魄存,肉瘦乃魄散。脾不炼造两气衰,宗气无阳心力缓。三焦不和五味滞,元精元气不相依。只见魄散*难收,中气下泄土宫忧。四时得气九十一,要扶中土先安食。健脾宜燥胃宜湿,脾升胃降有纳出。脾是血母出红莲,肝输心营摄周身。本性为涩顽地处,长受湿气邪相攻。巳时不给午时许,头昏心烦四乡疲。
[午时]
十一点至一点,心统血脉之象,帅血行经,血乃后天基因,五谷气化生,心病者、虚病发午,实病发未。肌丰为实*相守,体瘦形枯乱色神。火并淫身营气竭,精神无守性暴烈。地处尊位宗气主,一点一滴把脉守。午时十一至一刻,动生旺火经脉通。相害为湿生蒸热,但病常有白噬红。本宫为火克金营,金寒回头宿心门。内寒外热阳不济,内热外寒灼诸阴,血虚乃是火相欺,栓塞抑制湿内畜。心阳肾阴品和脉,全怕心包一脉衰。春夏多虚脾肝过,秋冬为实肺肾衰。
[未时]
一点至三点,小肠分泌;五气之根微化之腑,病虚者未,病实者申。三还九转是小肠,胃降下接手大肠。津精气血由其养,泌浊留情乃净脏。未开小肠阴气来,热溃寒结痛难挨。一结连环五气闭,上下不通胀满余。小肠与心相表里,或虚或实宗气亏。虚火灼心血无养,结实生寒心肌栓。营养不良脉虚弱,阴阳不调性枯涩。色枯气呈在面部,热癍寒疮成病*。
[申时]
三点至五点,膀胱行经,水湿之乡,申时虚病,酉时实病。水湿之乡是膀胱,居下常受五脏伤。回头热蒸生灼气,本宫恶疾白噬红。
太阳落在太阴宫,流浊见红热相淫。大肠受了五味气,五色乘辱膀胱经。生性后天结良缘,男欢女爱性相牵。过激不守两厢害,霉淋湿*病缠连。赤燥*热见白寒,或遗或泄或结顽。见青风湿生肿痛,流白必是生炎肾。
[酉时]
五点至七点,肾纳精养锐之时。元精元气之根,先天基因主宰,‘精、髓、脑’三项。病虚酉发,病实戌发。后天惟有肾相传,男气女血化精卵。阳培阴育生万种,天地之间见真情。后天本是先天根,积精累气化真神。身乃精神非*神,有智有德有心灵。本性不及生遗泄,阳痿不举元气竭。两性不吸心无挂,性弱本是精气弱。大智大勇脑指使,形身康健筋骨容。六脉调时六经安,五运六气得心宽。
[戌时]
七点至九点,心包主臭氧之气,病虚戌发,病实亥发。甲戌心包七至九,维经护脉缓心焦。臭氧护体安六部,无脏无腑独有功。
[亥时]
九点至十一点三焦,病虚亥发,病实子发。五脏六腑名三焦,六阴六阳内外分。心肺上焦宗营气,脾肝居中卫气生。膀胱居下精相守,肾主下焦后天生;上焦主事于抗体,中焦接缔上下与;下焦主事免疫力,色素蛋白胶原体;三焦不和气血淫,或阻或滞胸背痛;内灼在上血不安,中灼人肉损蛋白。下灼元精和元气,阴阳不和三焦闭。
[子时]
十一点至一点胆经,子时虚病,丑时实病。人有*魄胆气壮,邪色邪气不入窍。半夜子时常梦游,定是肝火绕心神。血虚本是*闲散,气嘘中乱魄不安。一震惊心胆生祸,七情犯忧六欲锁。小惊神乱不伤心,大惊精神出了宫。心神不守人无性,或颠或诳语无伦。
[丑时]
一点至三点肝经,丑时虚病,寅时实病。忠肝义胆是人性,奸邪见恶有多贪。肝气横驰克脾胃,生火原心有因果肝主库输血三项,丑动子收日月轮。旺盛春天风为主,病在筋骨通酸身。肝胆一散一主守,位居青龙散游空。性好生出绿色地,一旦枯萎百邪生。
[寅时]
三点至五点肺,“虚病寅发,病实卯发。肺居上焦主营气,主事皮毛百窍灵。风热伤寒先伤肺,或咳或喘或结痰。肺失营降主伤心,缺痒心肌动不成。虚病常生汗淋漓,实病毛窍闭不通。热咳寒痰喘气急,津枯气竭皮毛赤。咽干喉肿热在内,肿痛不退寒在经。
[卯时]
五点至七点大肠经,卯时虚病,辰时实病。七窍惟有一窍低,糟粕之门位居卑。生来受着六腑气,寒结热痢损正气。
故:气病在阳、血病在阴;气病在上、血病在下;男主气病、女主血病;男主气行上,女主血行下;男顺女逆。四时阴阳论病,春木肝胆病,阳病在春,阴病在秋;夏心小肠病,阳病在夏,阴病在冬;长夏暑热,脾胃病,长夏阳病,春天阴病;秋天肺大肠病,阳病在秋,阴病在夏,水肾膀胱病,阳病在冬,阴病长夏。本宫不足它来淫,本宫若实四处侵,阴病在阳,阳病在阴,热极生寒,寒极生热、内热外寒,内寒外热。
[气虚痰瘀,血虚经障];气病在上,血病在下,气病损阳,血病损阴。六气者,阴六阳六,阴六主脏,阳六主腑;阴六经在体侧下内,阳六经在体侧上外;阳气上行百会,阴气沉降涌泉;男人左阳右阴,女人左阴右阳,男主精者阳性, 女主卵者阴命。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