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石门县的小曾,30多岁,经常出现眩晕症状,发作时感觉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吃过很多药,效果都不佳,到处辗转求治,短暂缓解后又再复发,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感觉非常痛苦、焦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医院神内二科主任李其国擅长治疗这种疾病,不用吃药,不用打针,只需配合医生做几个动作就能好转,于是抱着试试的心理,慕名前来。经过李主任手法复位治疗后,他即刻恢复如初,能够正常工作、生活,他感激不尽。半年后回访也未再复发,他非常感谢医生,医院多加宣传,让更多的百姓知晓这种治疗方法,让更多的患者尽早解除痛苦。
这种疾病医学上称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又名“耳石症”,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长时间熬夜、低头玩手机和工作等,耳石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年轻人也变成高发群体之一。
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种疾病:
01
定义
耳石症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源于内耳的眩晕病。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可诱发短暂的眩晕,并伴有眼震和自主神经症状。可见于各年龄段,中老年人多见,且具有自限性。
02
病因
大部分原因不明(占50~97%),可能与创伤、偏头痛、其他内耳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和长时间躺在床上(睡眠偏向一侧、手术、疾病)有关。
耳石症与高血压、高脂血症和中风独立相关,这暗示着某些耳石症具有潜在的血管机制。
耳石症一般会有劳累、熬夜、酗酒等诱因。
03
发病机理
耳朵不只是个听力大师,还是个平衡大师,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结构就是球囊、椭圆囊。在它们的囊斑上有一层耳石膜,上面附有一种专门感知重心、速度变化的碳酸钙盐结晶,形状像石头,被称为耳石。
但这些石头有时候会因为某些原因“离家出走”,从耳石膜上脱落,掉到了椭圆囊旁边的半规管里。当改变头部姿势时,耳石因重力作用在半规管内的淋巴液里滚动,产生加速度,就会导致眩晕、眼震的症状。当姿势保持不变或者保持头部相对静止时,耳石会随着重力作用掉落到最低处,眩晕就会消失。
很多年轻人,长期处于压力之下,睡眠不好、过度疲劳,可能这些不良生活状态,使内耳的小动脉发生痉挛、缺血等情况,从而导致耳石症的发生。低头玩手机、用电脑,长期处于不良头位姿势,也会导致内耳血管痉挛、细胞缺血,使耳石更易脱落而致病。
04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天旋地转的头晕,发作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3-5分钟,大部分只有不到1分钟或数十秒。每天反复发作数次,可连续数天到数周。
此“晕”与位置相关,有些人起床、躺下会眩晕,而有些人仅仅在床上翻身、低头或抬头就会诱发眩晕。
此“晕”会让人有一种全世界在眼前一秒转一圈的空间错乱感,还容易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恶心、呕吐、走路不稳等症状。
05
治疗方法
医院由神经内科首诊,以便排除其他引起眩晕的疾病。一旦确诊为耳石症,手法复位效果非常好。医生正确判断了耳石所在的位置,通过各种激发试验来推导石头目前处于三根半规管的哪个地方。采取相应的复位手法,就可以让石头慢慢地倒回前庭去。这个复位只需几分钟就能完成,成功率非常高(约80%)。
健康-。
专家介绍
李其国神经内科副主任兼二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卒中中心副主任,常德市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脑中风、癫痫、帕金森、良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治疗等。
订阅号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