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肌萎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产后盆底整体康复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药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88851.html

怀胎十月,新生的喜悦让整个家庭都洋溢着幸福、快乐与满足,但是尴尬、抑郁、劳累的情绪与体验却让有些新妈妈不知所措,甚至发生一些意外。

妊娠期包括子宫、卵巢、输卵管、骨盆底、乳房、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全身各脏器、系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因此,产后就需要通过自身或外界的帮助让新妈妈尽快得到康复,此文就与大家谈谈从哪些方面帮助新妈妈更快、更有效地恢复骨盆底。

文章导读

盆底肌的相关解剖、功能妊娠期盆底肌发生的主要变化树立产后整体康复理念

一、盆底肌的相关解剖与功能

骨盆(图1)位于身体的中心部位,盆底肌(图2)是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群,它处在前方的耻骨、后方的尾骨和两侧的坐骨结节之间,像拖住盆腔器官的“吊床”,在会阴肛门处托起尿道、膀胱、阴道、子宫和直肠等盆腔器官,从而维持阴道紧缩度,增进女性的性生活快感,行使排尿、排便等多项生理功能。

若骨盆底结构和功能出现异常,可导致盆腔脏器膨出、脱垂或引起功能障碍;分娩可以不同程度地损伤骨盆底组织或影响其功能。35岁以后的女性或产后女性常见的盆底肌功能障碍有: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痉挛、性交痛、性生活不和谐、阴吹。

按照空间位置,人为地将盆底肌分为三层:

(1)浅层(图3):坐骨海绵体肌(主要负责阴蒂勃起);球海绵体肌(主要负责阴道口拉紧、阴蒂勃起);会阴浅横肌;肛门外括约肌(平时闭合肛管、排便时助于排便)

(2)中层:会阴深横肌(协助压缩尿道和阴道,支持会阴体和阴道口)

(3)深层(图4):肛提肌(骨盆底的主要肌肉,帮助阴道、直肠关闭);尾骨肌(屈曲尾骨)

肛提肌是盆底最重要的支持结构,按纤维起止和排列,由前向后外依次为分为耻骨阴道肌、耻骨直肠肌、耻尾肌、髂尾肌。

尾骨肌位于肛提肌的后方,为成对的混杂有腱纤维的薄弱三角形肌。

女性构成阴道主要的括约肌,称耻骨阴道肌。耻骨阴道道肌紧张痉挛时会导致阴道性交痛,当它无力时就会出现阴道松弛。

根据盆底肌纤维分型和功能,将盆底肌分为I型肌和II型肌:I型肌(慢肌纤维),与维持静息条件下盆底支持功能有关,等长收缩,维持时间长且连续,不易疲劳。

下图5是I型肌纤维生物反馈图形,占盆底深层肌70%以上。

二、妊娠期盆底肌发生的主要变化

孕期,随着胎儿、胎盘等的增大,在胎盘产生的激素和内分泌的影响下,妊娠期女性各系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尤其是骨骼、肌肉、筋膜和韧带等组织都发生改变,以适应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并为分娩做准备。

随着二胎*策放开,二胎妈妈的年龄增加,其肌肉和韧带弹性越来越差,孕期盆底肌的耐受力就会较差。加上产后女性由于腹直肌分离导致盆腹动力学改变,盆腹腔血液循环发生改变,肠蠕动减慢,形成慢性便秘,长时期抱小孩等都给盆底肌带来潜在的威胁。

下图7是盆腹腔示意图,图中蓝色代表腹部肌群,紫色代表横膈膜,绿色代表竖脊肌等脊柱旁肌肉群,橙色代表盆底肌,共同围成了一个椭圆形的闭环腔隙。

随着妊娠子宫、胎儿、胎盘等重量增加,盆腹腔内压力增高,压力必须有突破口,那么受重力影响压力会指向前下方。

妊娠十月,随着胎儿体重增加,作用在盆底肌肉上的力量随之增大,盆底肌的弹性极限受到挑战。“盆底吊床”弹性变差,吊力不足,网内的器官便无法固定在正常位置,从而出现盆底肌功能障碍。

下图8虚线显示正常体位时,人体正常的生理弯曲使腹腔压力和盆腔脏器的重力轴指向骶骨;实线显示妊娠时,腹部向前鼓起并向下突出,腰部向前突出,使重力轴线向前移,从而使腹腔压力和盆腔脏器的重力指向盆底肌,加上子宫重量日益增加,使盆底肌处在持续受压中,而逐渐受损。

分娩时,盆底肌肉、神经、筋膜受到胎儿娩出时的机械性损伤。孕期随着子宫增大,身体为保持平衡,腰椎会适应性地朝前凸,骨盆联动呈现前倾、前移,故而很多孕晚期及产后妈妈由于骨盆的改变而出现腰痛、臀部痛、腿痛、膝盖痛甚至足跟痛。

三、树立产后盆底整体康复理念

人体是联动的整体,是大自然作为杠杆原理运用最好的实例。人体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依靠完整的神经支配、充足的血液供应、相应的肌肉筋膜链配合等多因素来共同完成的。

局部的关节排列错位、肌肉筋膜损伤、神经卡压、血液循环受阻、脏器受压迫,有可能暂时不表现出临床症状,而从生物力学上影响整个杠杆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可能出现全身的疼痛、动作障碍。

临床上出现症状的部位往往是“受害者”,而非“加害者”,著名的物理治疗师DianeLee告诫:“受害者会哭喊,而加害者不会。”

如果我们仅针对“受害者”部位去进行诊断和治疗,往往只是临床症状的暂时缓解,甚至无效,只有对全身关节、肌肉、筋膜、内脏、神经、血液循环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找出“加害者”针对性治疗,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骨盆相当于水盆,上面有盆腹腔脏器,这个水盆朝向任一方向的倾斜,都会引起水盆里的水向外漏出,骨盆倾斜(前倾、后倾、左右倾斜、旋转)、髂骨、尾骨、坐骨、骶骨错位,都会引起盆腔内脏器张力变化,引起盆腔内脏器、肌肉、筋膜的变化,会使得附着在骨盆上的盆底肌被动牵拉、松弛,肌肉外包有筋膜。

肌肉有弹性,筋膜则有可塑性。筋膜通过适应性地缩短、增厚来对抗拉力,日久使得局部肌张力增高、肌肉痉挛。关节交锁、筋膜紧张、肌肉受压肿胀,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并出现神经卡压症状,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只有把盆底肌作为盆底康复的一部分来研究,才赋予了盆底肌于生命,它不是也不该被孤立地研究,没有骨骼关节、筋膜、神经、血管、脏器,肌肉也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筋膜越松越好,临床上很多疼痛都是因为筋膜紧张导致的。筋膜松解后强肌很关键。

但无论是加强本体感受能力、松筋膜、强肌肉等,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恢复局部良好的血液循环。筋膜紧张压迫局部,使得血液循环变差,细胞作为生命个体所有信息最原始的承载者,都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才能完成信息交换。

所以临床上很多会阴疼痛、外阴白斑的患者,我们只是单纯使用止痛电流效果不一定非常好,但是通过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反而疼痛消失了,看似匪夷所思,实际上里面蕴涵着深刻的生理基础。

另外,附着在骨盆上的肌肉除了盆底肌外,还有腹部肌肉群、内收肌、大收肌、臀大肌等,如果这些肌肉的力量弱,不能用力牵拉骨盆,盆底肌收缩时就更容易将骨骼靠近,从而不能够达到很好地训练盆底肌的目的,而这些肌肉肌力的加强一定程度上会提高盆底肌肉训练的效果。

附着在耻骨上的肌肉都会对盆腔器官造成影响,腹直肌过度紧张会引起痛经、尿频等症状。内收肌,特别是大收肌,向上与闭孔内肌、盆底肌,向下与胫骨后肌形成筋膜链样结构,所有内收肌、大收肌、长收肌、短收肌、耻骨肌等都是连接于耻骨或坐骨上,这些肌肉紧张无力都会影响盆腔的空间结构,出现盆腔疼痛、盆底肌肉松弛。

本质上讲,结构发生了改变,功能水平也改变,量变到质变,只要到了可以被觉察得到的程度,影响了生活方式,带来了病痛,临床上就可以被干预。

用结构的观念来审视疾病的治疗,首先恢复骨性关节的交锁、错位,引导它们回归到合理的角度和距离(也即正骨);接着松解筋膜;再加强肌力;改善血液循环;修复神经损伤。

祖国医学对此总结为:骨正筋柔,气血自流。人体的结构框架合理了,人体杠杆容易平衡,血管内外的流动阻力减小,原本不协调的各种生理程序又重新恢复代偿协作,患者的病痛会得到改善,产后骨盆底康复的目的也就完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