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肌萎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注意一半多的脚病,竟是穿鞋穿出来的新 [复制链接]

1#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步行时足部承重是体重的1.5倍跑步时足部承重是体重的3~4倍这种高强度负重导致全身大约20%骨骼肌肉问题发生在足部足,被称为“人的第二心脏”。然而足部健康问题比较隐秘,往往被大部分人所忽视,使得足病初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愈发严重,甚至影响脊柱和髋、膝关节,导致后期治疗耗费高且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脚的保养至关重要,成年人脚病起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01.5%是由于过度运动02.11%来自走路不平衡03.18%是因为上了年纪04.64%因穿鞋不当05.另有2%原因不明每年的5月29日是全球爱足日(5·29,我爱脚),劳苦功高的脚脚,也需要我们的关爱。这些足踝问题,你有吗?一、平足症足弓是维持人体行走跳跃的正常保护“装置”,用来保护通过脚底的血管神经。要是足弓塌陷了,脚底整个和地面接触,血管神经就会被压迫。正常的脚印应该是在前后脚掌之间,脚的内侧缺少一块。如果脚印是非常完整的,前后脚掌之间过度平滑,几乎没有明显的弧度,那要考虑是扁平足。足印示意图正常足弓(左)、高弓足(中)、扁平足(右)通常个人里至少有7个是扁平足。大部分平足在日常生活中不会表现出什么异常,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部分平足者会变得足部容易疲劳,站久了会感觉酸痛不适,不能长时间行走,严重的还有脚跟外翻,前脚、中脚外展畸形等。这就发展成平足症了。平足症的治疗无症状平足无症状的平足可以不治疗。但近年来医疗技术发展,多数医生认为平足者应在出现问题之前纠正畸形。有症状平足平足如果有症状,需要就诊,可能需要足垫等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平足如果属于柔韧可复性变形,称为柔软性平足,可以使用足垫来纠正下肢力线,从而缓解症状。平足如果是中足弓扁平,不能通过手法纠正,称为僵硬性平足。此时行走时足部没有代偿,足部疼痛,容易扭脚,此类情况下通常需要手术治疗。距下关节制动器治疗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定制鞋垫固定二、“崴脚”“崴脚”,医学称之为踝关节韧带损伤,是生活或运动的常见损伤,严重的可以导致踝关节骨折。很多没有骨折的“崴脚”人群,对该损伤重视不够,没有进行正确的固定和功能锻炼。在急性期肿胀和疼痛消退后,有些人就正常生活工作了,有的甚至开始剧烈活动,结果导致“崴脚”反复发生,反复肿胀与疼痛。“我能够活动,不可能有骨折”“还能走,没必要立即治疗”“足踝部外伤应立即予以热敷”以上这些观点都是不正确的。足踝关节的结构非常严谨,既要满足行走、工作的活动范围,又要保持在活动中的稳定,其周围韧带发挥重要的作用。韧带损伤后,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会产生外踝疼痛综合症、距骨骨软骨损伤、踝关节慢性滑膜炎、跗骨窦综合征甚至踝关节功能性不稳定。“崴脚”的治疗立即制动,应用冰敷防止肿胀,如用毛巾包裹冰袋,环绕在受伤部位。一般每次冷敷20分钟,40分钟后可循环一次。受伤后,用弹力绷带简单固定。绷带不可过紧,以免影响肢体远端的血运,导致组织或肢体坏死。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足踝放置在高于心脏的部位,这样可以减轻肿胀,缓解疼痛。此外,咨询专业医生寻求治疗方案。一般来说,即使没有骨性损伤,仍建议应用活动性支具固定并配合功能锻炼。三、后跟痛后跟痛,医学称之为跟痛症,多见于中老年人或喜欢运动、行走的年轻人。跟痛症表现为早晨醒后脚底后跟内侧疼痛,多为钝痛,尤以刚下床时最痛。活动后,跟痛症可缓解,但走路一多易再发,有些患者下午加重。后跟痛的原因很多,老年人多是由于跟骨后内侧的骨质增生(俗称“骨刺”),或随着年龄增加跟骨脂肪垫萎缩或慢性炎症,跖腱膜跟骨起点反复牵拉损伤后的炎症,足底神经的卡压等。但目前仍没有很好的确诊手段,诊断与治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后跟痛的治疗一般来说,清晨醒后下床,进行足踝关节与跖腱膜的背伸牵拉训练,配合局部应用消炎止痛药物,可以获得一定的改善。尽量避免穿着软的薄底布鞋,温水泡脚,有条件时辅以理疗,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可以应用特殊的足跟支具,减轻跖腱膜的张力。必要时可尝试局部封闭疗法。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进行手术治疗,切开松解跖筋膜或关节镜下松解跖筋膜。四、“大脚骨”拇外翻又称“大脚骨”,常见于女性,有数据统计90%以上的拇外翻都是女性患者。拇外翻有多重原因。58%~88%的拇外翻有家族遗传史。另外,拇外翻很多由穿鞋导致,穿高跟鞋的患病率更高!拇外翻的治疗保守治疗改变穿鞋习惯:穿宽松舒适的鞋,避免对拇趾内侧的挤压和摩擦。使用矫正器:白天可以在第一、二趾之间夹一个硅胶软垫,晚上可以用专门的矫正夹板。锻炼足部肌肉:可以通过牵拉拇趾或夹弹珠的方式,坚持锻炼足部的肌肉保持紧绷不松弛。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只能缓解症状,无法根治,而手术治疗可以改善症状和外观。来源:浙医二院责编:何柯天排版:陈晨来源:新华号健康浙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