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肌萎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脊髓性肌萎缩症检测方案未一医学助力精 [复制链接]

1#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muscularatrophy,SMA)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肌肉病,以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退化变性导致的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其中,位于5q13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OMIM)致病性变异所导致的SMA称为5q-SMA,该疾病发病率约为1/,人群携带率约为1/50。年中国大陆上市了用于治疗5qSMA的药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也相继发表了SMA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脊髓性肌萎缩症遗传学诊断专家共识,年1月1日起诺西那生钠正式纳入国家医保,标志着SMA在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精准诊治和管理时期。

SMA的致病基因SMN1和修饰基因SMN2(OMIM)高度同源,SMN1决定疾病的发生,SMN2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使得SMA的遗传学诊断不同于绝大多数单基因遗传病。

1.临床表现与分型

SMA患者起病年龄差异性大,从出生前至成人期均可发病。主要表现为以四肢近端为主的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呼吸、消化、骨骼等多系统受累。根据起病年龄、运动里程碑及病情进展程度,SMA分为五型,如表1。

表1.5q-SMA分型

注:在1型亚分型中,1a型在出生后前两周内发病,无任何运动功能;1b型为3个月前发病,控头困难,不能翻身;1c为3~6个月发病,可以控头和翻身。

2.诊断与鉴别诊断

SMA一般临床诊断:

SMA的临床分型主要依据患者起病年龄和获得的运动里程碑,并参考SMN2拷贝数(表1)。部分患者的运动里程碑获得迟于健康个体,因此,建议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

SMA鉴别诊断:

当疑似患者的基因检测未见SMN1双等位基因致病变异,或症状不典型,或伴有非SMA临床表现时,进行以肌无力为主要症状的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非常必要。因需鉴别的疾病种类繁多,常选择二代测序技术(NGS)及其他高通量诊断技术。

3.SMA致病机制

SMA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SMN1定位于5q13.2,其编码的全长SMN蛋白在各组织细胞广泛表达,参与剪接体蛋白复合体的组装,是真核细胞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管家蛋白。SMN1双等位基因发生致病性变异通常导致SMA发生。SMA病理生理学表现为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和神经肌肉接头发育异常。

SMN1突变基因型和变异频率:

98%的SMA患者的SMN1双等位基因变异分别遗传自双亲,2%患者有一个等位基因发生新生变异。SMN1缺失大部分为外显子7合并外显子8共同缺失,少部分仅为外显子7缺失。由于外显子8位于非编码区,SMN1缺失通常指外显子7缺失。SMN1微小致病性变异在不同种族患者中表现不同的变异谱系,目前国内外已报道的微小致病性变异约90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