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进一步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年行动方案》公布,其中对居住社区的无障碍工作进一步明确了要求。
比如居住建筑出入口应设置无障碍坡道和轮椅回转空间,居住区内便民服务场所应设置必要的无障碍设施等。但记者近日走访多个小区发现,居民小区内的无障碍设施并不尽如人意,由于无障碍设施的不完善、不连贯,给残疾人、老人带来诸多不便。有的轮椅坡道过陡,有的电梯没有低位按钮及语音报层,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更是“难得一见”。
家门难出轮椅下楼得自己铺坡道
从家门口到楼门口,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段再容易不过的路,但对于残疾人、老人等行动不便者来说,却要过几道“坎儿”。
路女士居住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宿舍建于上世纪90年代,由于患先天性脊髓性肌萎缩症,路女士一直坐轮椅,当年买房时家人还特地选了一层。“从我家门口到单元楼门口,要下几级台阶,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好久。”
之前出门路女士总是靠爸爸背着上下台阶,但背一趟,再拿一趟轮椅,年迈的父亲越来越吃力。从去年开始,经别人推荐,她从网上买了一个铝合金坡道,出门前先铺上,用这个临时坡道推轮椅迈过这道坎儿。但也还是有不方便的地方,“这个坡道并不轻,拿出来、放回去都麻烦”,路女士说。
从单元楼到家门口这“最后几米”的问题如何解决?路女士曾咨询过许多部门,也跟街道、物业反映过,但都回应说没有合适的改造方案。“一是如果这几步台阶跟单元楼之间接上坡道,坡度会相对较陡,设计上难度较大;二是如果遇上雨雪天气坡道会很滑,不太安全。”
路女士的困扰,也是不少老旧小区存在的共性问题。记者走访朝阳区荟康苑等小区,发现这些楼高五六层的老式板楼从单元楼到一层的家门口,都有一个3至5层的台阶。就算铺上临时坡道,也并不平缓,轮椅必须在旁人的帮助下才能上下楼。
乘梯尴尬回家按楼层靠邻居帮忙
北京市盲人协会副主席曹军表示,残疾人出门活动偏少,大部分时候局限在小区的“一亩三分地”,所以居住区的无障碍改造尤其需要重视。除了轮椅坡道,大家常用的还有电梯。
年北京市实施的《居住区无障碍设计规程》明确提出,本市新建4层及4层以上住宅,每单元至少应设置一部无障碍电梯。具体来说,电梯内部要有镜子,方便乘轮椅者从“镜”中看到自己的行动,将轮椅倒出电梯。同时,电梯还要有低位、盲文按钮、语音报层,侧壁还需有扶手。无障碍电梯不仅要满足行动障碍者的出行需求,还要保证盲人等视觉障碍者能够使用。可实际上,即使是许多新建小区的电梯都对这些有需求的人士不友好。
朝阳三间房附近某公租房小区因为入住的老人较多,被形象地称为“老年公寓”。但公寓里的电梯不仅没有镜子,连低位按钮都没有,更别提盲文按钮、语音报层了。
“普通人可能无法想象,上下楼是我们最大的困扰。我住在25层,如果赶上早晚高峰,根本不敢挤进电梯。”曹军告诉记者,由于小区电梯都没有加装语音播报楼层提示,也没有盲文按钮,每天上下楼都要靠询问旁边的人,要么就得自己慢慢摸索。
曹军说,盲人协会曾针对盲人朋友做过调研,他们住的小区里的电梯大都没有加装语音播报楼层提示,也没有盲文按钮,这给盲人出行带来很大困扰,“你想想看,上下楼都那么费劲,又怎么能无障碍出行呢?”
停车费劲无障碍车位小区里少见
与常用的无障碍坡道、电梯相比,无障碍停车位的使用频率更低,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无障碍停车位是指为肢体残疾人驾驶或者乘坐的机动车专用的停车位。作为区别于普通停车位的标识,无障碍停车位上画有轮椅图案。
“什么?无障碍停车位?”面对记者的咨询,亦庄某新建小区的物业工作人员一脸疑惑。直到记者打开手机中的无障碍停车位图片,工作人员才摇摇头,表示“没有。”
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车主,大多数人表示没有见过无障碍停车位,也不知道无障碍停车位是什么意思。一位车主表示,他见过画有轮椅标识的车位,不过不是在小区,而是在一些大型商场或写字楼的地下停车场。“这得高档小区里才有吧?”
张仲是北京第一批残疾人专用车车主,驾龄已有10年。但是让他无奈的是,他所居住的小区里没有无障碍停车位,每次停车,他只能随机找车位。他说,无障碍停车位因为设有轮椅通道,比普通的停车位要大。不但不常见,还经常被占。
“无障碍设施是为了让残疾人走出家门,但是这些不便,却让残疾人只能窝在家里。”张仲表示,《居住区无障碍设计规程》明确规定新建居住区应设置不少于0.5%的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无障碍停车位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
张仲感慨道,北京的公共停车场,大多已经设置了无障碍停车位,每当停车时,系统就可以自动识别他的残疾人专用车,自动予以免费。反而在小区里,无障碍停车位却“难得一见”“有位难停”。
劲松北社区改造“搓板”式坡道
残疾人、老人出门都多了
作为小区里最常见的无障碍设施之一,无障碍坡道也最引人